日劇「電車男」對台灣最大的影響,或許就是造就了「宅男」這個詞的誕生吧。
劇中所描寫的日本otaku(可寫做おたく、オタク,或是目前較新流行的ヲタク,我怕麻煩以下就全用otaku)文化,中文化之後成了「御宅族」,這本來應該沒什麼問題(因為otaku的漢字可寫成御宅)。只是不知道從何時起,「宅」這個字除了otaku之外,又混入了NEET、引き篭もり(家裡蹲)的成份,再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,目前常見的「宅」的用法,意義已經廣泛到我不知道全台灣到底還存不存在"一點也不宅"的人了...囧
有人說,現在的「宅」,有點像是當年的「台客」一樣。雖然我不大清楚當年發生過什麼,不過我一直覺得語言也是會演化,字詞的意思隨時間而不同是很自然的現象,只要適當地使用,沒什麼好擔心的。只是演化的結果假如意思變化太大,和原意已經有很大差異的話,在使用上就得好好地區分了。
像自從之前發生"我猜"事件以及之後引發的抗議,就可以"明顯地"感覺得出,「宅」已經逐漸變成了負面的用詞(一開始我認為只是"略帶"貶意)。要是這種現象就這麼持續下去的話,說不定也會和日本的宮崎勤事件一樣,讓ACG族群受到無謂的打壓、甚至歧視。
當一個詞已"變質"時,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另外用一個詞來表示原意,才不致於混淆,甚至因用詞不精確而造成誤會。所以我覺得應該要提倡「宅男 ≠ otaku」,就是說變質的「宅」就不管了,讓它持續"演進"吧;可是原義的otaku就不能再延用「宅」來稱呼了,我想最原始的翻譯「御宅族」或是拗口一點的「重度沉迷某領域的研究者」,應該都是不錯的替代方案。
宅不要用來影射otaku,想稱呼otaku時也不要用宅。讓"宅男"和"otaku"就像台灣及大陸一樣就此分開吧(咦!?)~XD
- Sep 22 Sat 2007 12:35
兩宅論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