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late Discipline 是個用來衡量打者的進階數據,目前常見的翻譯是"本壘板紀律"
但常有人說: "就是選球啊,幹嘛硬要翻個新詞"
還有人說: "本壘板紀律只是照字面硬翻,不是個好翻譯"
當初數據剛出現時,ptt MLB板也有討論過何謂plate discipline
https://www.ptt.cc/man/MLB/D301/DDA6/DAEC/M.1164876657.A.9E6.html
作者說Plate Discipline其實包含了選球和好球帶控制的能力
所以翻成選球雖大致正確,但無法完整包含語意
那plate discipline該怎麼翻會更好呢?
https://statcorner.com/mlb/stats/plate-discipline
從上面連結先來看一下plate discipline到底原意是什麼
在definition有說,plate discipline是一種放掉難打的球的技術
裡面綜合了好幾個數據來分析打者如何應對好壞球,也可做為投打對決時的策略考量
因此直觀下的確就是一般而言的"選球"
只是一般講"選球"著重在辨識球路、尤其是不要被壞球吊到
而plate discipline會用到的數據有以下九項
Swinging Strike % (SwStr%): 揮空率
Outside the Zone Swing % (O-Swing%): 壞球出棒率
Inside the Zone Swing % (Z-Swing%): 好球帶出棒率
Swing %: 出棒率
First Pitch Strike % (F-Strike%): 第一球好球率
Inside the Zone Pitch % (Zone%): 好球率
Outside the Zone Contact % (O-Contact%): 壞球擊球率
Inside the Zone Contact % (Z-Contact%): 好球帶擊球率
Contact %: 擊球率
從這些數據來看,選球只包含了O-Swing%, Z-Swing%, 頂多再加一個Zone%
SwStr%還有其他跟contact相關的都沒有翻到
那有比"選球"更貼近原意,又比"本壘板紀律"更適合的翻譯嗎?
直翻本壘板應該是很多人覺得翻得不好的吧
把"紀律"留下的話,我想"打擊區紀律"似乎不錯,多強調一點打擊
連紀律都拿掉的話,"打席決策"感覺也不差,多了何時出棒的意涵
不然要像選球能力一樣口語一點的話,可能就是打者的"胃口"了吧
胃口好就是打框大一點、挑食的就是不輕易出棒、黑白呷的就是亂刀流XD